专业介绍ㅤ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车辆工程专业|机械工程专业|机器人工程专业|新能源汽车工程专业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080202)  

★基本情况

学制:4年,授予学位:工学。

本专业培养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和团队意识,掌握现代机械工程相关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善于应用现代工具和管理技术,能胜任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领域的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经营管理以及工程科学研究等工作,服务于机械、冶金等行业的具有一定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专业技术骨干。


本专业先后获教育部-欧特克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安徽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017通过中国工程教育认证,2018年入选安徽省一流(品牌)专业和“六卓越一拔尖”卓越人才培养专业,2019年入选安徽省一流本科专业。师资力量雄厚,专业教师中60%具有博士学位,拥有省级优秀教学科研团队4个,教育部新世纪人才1人、安徽省教学名师3人,省级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3人,安徽省战略新兴产业技术领军人才3人,省级教坛新秀2人,宝钢优秀教师奖3人。


拥有“冶金智能制造与流程管理”二级博点、“机械工程”一级硕士点以及“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点,支撑学科“机械设计及理论”为安徽省重点学科,拥有特殊服役环境的智能装备制造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液压与控制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液压振动技术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特种重载机器人安徽省重点实验室等5个省部级科研平台,其中,液压振动与控制领域的产业化开发在国内具有领先水平,部分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专业所属的工程学、材料学学科全球ESI排名前1%。


通过40余年的办学积淀,围绕安徽和区域装备制造新兴产业,形成了机电、制造和液压三个特色专业方向,在华东地区的机械、冶金行业具有较高的社会声誉和影响力。与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美国朗沃德大学、美国普渡大学等海外高校开展学生交流活动,实施人才培养国际合作计划。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培养是本专业的传统,近年来在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等重大比赛中多次获得优异成绩,年申请专利过百项。


毕业生主要工作去向为长三角地区和皖江城市带,多数毕业生进入企业从事技术和管理工作,部分毕业生进入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政府机关等部门工作,约25%的毕业生考取研究生继续深造。  



车辆工程专业(080207)

★基本情况

学制:4年,授予学位:工学。

本专业紧密结合国家汽车产业发展需求,以服务现代汽车制造业为目标,充分发挥我校在华东地区的人才优势,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确立了以低碳、智能车辆设计与制造为特色专业培养方向,形成了符合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人才培养体系,并通过了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本专业培养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和团队意识,掌握现代车辆工程相关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善于应用现代工具和管理技术,能胜任车辆工程及相关领域的产品设计、技术开发、制造、经营管理以及工程科学研究等工作,服务于车辆工程及相关行业的具有一定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专业技术骨干。

本专业为安徽省首批一流(品牌)本科专业建设点,是安徽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建设专业,现有专业和实验教师15名,其中教授4名,副教授5名,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2人,师资学历和年龄结构合理。同时本专业拥有汽车构造实验室、发动机拆装实验室、汽车电子实验室、汽车底盘拆装实验室和汽车整车等实验平台供本专业学生实践与实验教学。拥有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合肥长安汽车有限责任公司、华菱星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集瑞联合重工有限公司和安徽全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等10余家国内知名企业为本专业实习基地。

本专业注重学生科学素养、创新思维与工程实践的培养和训练,积极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近年来,本专业学生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挑战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芯创杯”高校未来汽车人机交互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等各类竞赛活动中获国家级奖励36项,省级奖励65项。

本专业毕业生就业与深造率连续5年保持在95%以上,毕业生去向为江浙沪等长三角地区,以及皖江城市带的汽车和机械等相关行业,从事相关产品的设计与开发、制造、销售与管理工作,部分毕业生进入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政府机关等部门工作。每届约30%以上毕业生考取或保研到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吉林大学、湖南大学、重庆大学和合肥工业大学等双一流高校继续深造。

本专业培养了一大批包括中国一汽研发总院主管设计师李俊伟、北汽研究院高级工程师王丽永、博世汽车高级工程师许勇、吉利汽车高级项目经理江玉英、安徽江淮汽车部门经理陶相典、比亚迪汽车售后经理高峰、平安财险支公司副总经理陶晶晶等在内的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以及包括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程慧慧、安徽工业大学刘涛高级实验师等在内的一批优秀高校教师。


机械工程专业(080201)

★基本情况

学制:4年,授予学位:工学。

本专业为安徽省一流特色专业,省级一流建设专业,安徽省“六卓越、一拔尖”卓越工程师培养专业,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专业机械工程专业源于1984年成立的冶金机械专业,历经近四十年的办学积淀,现围绕安徽和长三角区域装备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智能装备”为特色,在华东地区的机械、冶金等行业领域具有较高的社会声誉和影响力。目前有教师15人,其中教授6人、博士12人。

本专业以智能监测、智能装备为主要方向,面向工业4.0和人工智能发展的大趋势,围绕机械、冶金等行业的大型、重载机械设备的健康状态监测和智能运维等方面设置相关课程,培养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和团队意识,掌握现代机械工程相关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善于应用现代工具和管理技术,能胜任机械工程领域的设计开发、运营维护、经营管理以及科学研究等工作,服务于机械、冶金等行业的具有一定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专业技术骨干。

本专业就业的主要方向为宝武马钢、南京钢铁等大型国企和苏州三星、友达光电等合资和民营企业,近五年平均一次就业率超过98%。本专业学风优良,考研在各专业中领先,近三年平均考研录取率超过35%,先后有多名毕业生考入清华、国科大、中科大、同济等国内外名校。学科竞赛成绩突出,先后获挑战杯国赛二等奖、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国赛一等奖、国际基因工程机器大赛国际金奖等重要奖项几十项。学生综合素质优秀,近几年本专业学生先后获得“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安徽省三好学生、校三好学生标兵等荣誉。

优秀校友

包玮(78冶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喻世功(80冶机)中国十七冶集团公司董事长

刘宗富(82冶机)华能北京热电有限公司党委书记 、十九大代表

汪家道(90冶机)特聘教授、清华大学教授/博导




机器人工程专业介绍(080803T)

机器人工程专业目前有教师21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5人,博士18人,多名教师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本专业主要实习基地有埃夫特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芜湖奇瑞新能源汽车公司、合肥泰禾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安徽海思达机器人有限公司等国内知名企业。

1. 培养目标:

本专业立足安徽,以服务长三角及周边地区智能制造产业为己任,紧密围绕国家和区域智能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中国制造2025》,以“机器人技术与冶金智能装备”为特色,培养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和团队意识,掌握现代机器人工程相关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善于应用现代工具和管理技术,能胜任机器人工程领域的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经营管理以及工程科学研究等工作,服务于机械、交通、电力、冶金、化工、建材等行业的具有一定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专业技术骨干。

2. 主要课程:

机器人工程专业的主要课程为电工学、控制工程基础、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机电设备与PLC控制、机器人技术及应用、机器人本体结构、机器人控制技术、机器人传感技术、机器视觉、人工智能、嵌入式系统设计等课程。

3. 毕业去向:

本专业所在的领域是中国制造2025重点支持和优先发展的领域,社会需求较大。学生毕业后可在智能制造产业(智能工厂、工业机器人、工业自动化)、人工智能行业(视觉认知、人机交互)、智能汽车(无人驾驶、辅助驾驶)、智慧物流(快递机器人、仓储物流机器人)等相关企业从事机器人设计与开发、智能装备设计与制造、智能机器人与系统开发等相关工作,也可从事系统运行分析与维护、设备制造与技术管理等工作,还可在人工智能、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机电工程等方向继续深造,是一个宽口径本科专业。

近年来,学生在国家、省部级等机器人学科竞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






新能源汽车工程专业


² 专业背景

新能源汽车采用新型车载动力装置或非常规车用燃料,综合了车辆动力、控制和驱动等方面先进技术,包括纯电、混动和氢燃料等多种技术路线。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强势领跑,产销连续9年稳居全球第一。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安徽省首位产业和汽车产业发展主引擎,逐步形成了完备的产业基础、产业链体系和发展新生态,域内建设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成为推动全球汽车产业转型和油电格局逆转的重要力量。

² 专业简介

新能源汽车工程专业融汇新能源、新材料和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多种变革性技术,推动汽车从单纯交通工具向移动智能终端、储能单元和数字空间转变,带动能源、交通、信息通信基础设施改造升级,有力支撑国家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和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构建。

专业定位于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设计与分析、新能源汽车智能控制技术、电机驱动与控制技术、燃料电池动力系统、新能源汽车设计理论、新能源汽车整车匹配及关键零部件等发展方向,涵盖机械工程、电气工程、材料科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力学、化学等多个学科,通过多学科交叉汇聚与多技术跨界融合,传授新能源汽车学科前沿科技知识体系,培养新能源汽车领域复合型创新人才。

² 人才培养方案

学制:四年 学位:工学学位

培养定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和团队意识,培养掌握新能源汽车相关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能胜任新能源汽车及其相关领域的产品设计、技术开发、装备制造、经营管理以及工程科学研究等工作,服务于新能源汽车及其相关行业的具有一定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的技术型、管理型和创新型复合人才。

专业课程:热工基础与发动机原理控制工程基础、新能源车辆原理与构造、新能源汽车设计、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与控制、动力电池与热管理技术、新能源汽车嵌入式与总线技术、新能源汽车轻量化设计、新能源车辆传动与控制、新能源汽车系统建模与仿真、车辆环境感知技术等。

² 师资队伍

专业共有任课教师17,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314人具有博士学位,6人具有国内外知名高校访学经历3人受聘博士研究生导师,12人受聘硕士研究生导师。教师平均年龄39,拥有安徽省领军人才特聘教授、安徽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安徽省青年皖江学者等人才称号,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安徽省科技重大专项4项,省级项目20余项、重大产学研项目8项,企业攻关课题50余项,发表SCIEI收录论文3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

² 发展前景

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是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发展的战略选择。实现新能源汽车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人才是根本,加快激活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人才引擎已成为业界共识。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科学布局、产能扩张和销量提升,新能源汽车全产业人才需求面临巨大缺口,人才供需失衡、培养滞后堵点亟待破局

专业面向新能源汽车战略性新兴产业,立足于国家汽车强国战略和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坚持“厚基础”和“重实践”紧密结合,坚持“理论与实践、工程与科学、传承与创新”相结合,坚持“专业知识体系重构”和“跨学科交叉融合”相结合,贯彻服务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一纲双线,三维四链”全方位育人理念,积极探索培养新兴产业人才,以高质量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更好助力中国汽车强国梦想。